首页 >> 百科

神十五返回舱似火流星划过夜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6-04 百科 124 作者:admin

嫦娥”重返“月球土壤”,进入新家园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视觉中国供图

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视觉中国供图

“23天,终于搞定了!”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舱着陆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一片欢腾。 刚刚上报着陆信息的北京总调度刘建刚说出了这句话。

23天这个数字,自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以来,刘建刚计算了无数次,现在终于定下来了,不会变了。

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2020年,嫦娥五号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月球起飞”载入史册,“月球开旗”扣人心弦,“太空之吻”惊心动魄,浪漫,现在是“捡月土”的太空归来。

返校日点亮夜战

12月16日,又是点燃夜战的一天。 深夜,也就是嫦娥五号返航前三个小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挥大厅的人比嫦娥五号发射当天还要多。 一些没有值班的科技人员也自发来到了现场,想要见证即将到来的重要时刻。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操作总设计师张宽就是其中之一。 这天晚上,他本该休息的,却出现在了指挥大厅,和他一样的人有十几个,全都是月表采样遥操作小队的成员。

张宽告诉记者,“我们已经48小时马不停蹄地晒制月球土壤,一定要见证它完好无损地回归草原。”

12月3日,嫦娥五号月表采样任务圆满结束后,遥操作团队在整个任务中的工作已经完成。 但张宽告诉记者,整个团队自发决定投身到飞控岗位执勤。

“这不仅是因为中心值班压力大,很多管控都在凌晨,加入他们可以减轻值班同事的痛苦,也是因为他们要保护来之不易的'月土’,想看到大家的劳动成果顺利归来。”张宽说。

嫦娥五号返航前一小时。 零点的时针已经过去,大屏幕上显示着12月17日的时间。

这一天,时间越来越近了。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现场,各个岗位的科技人员明显更加忙碌,操作和密码也更加密集。

寒冷冬日的清晨,飞控大厅内气氛热闹。 连续战斗了二十多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的痕迹,但精神面貌却是无比的昂扬和亢奋。 几乎每一个岗位的人,在工作之余,都会不自觉地抬头看向今晚大屏幕上的主角——嫦娥五号返回舱。

事实上,对于现场坚守岗位的人来说,虽然光看手中的数据就能掌握嫦娥五号的动态,但还是忍不住想看看模拟图像以及它在轨道线上的位置,才能更安心。

对于呈现这些画面的李桂良来说,保证立体展示画面的责任也是极其重要的。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软件室工程师的位置在大厅后面的航站楼,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位置,但他控制的画面却是最引人注目的.

从业11年来,李桂良承担了大大小小数百次航天任务的展示工作。 说起每一艘飞船的模样,他都非常熟悉。 想在太空中看到他们,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对于李桂良来说,也是注入数据,生成而已。 不过比起模拟出来的画面,他还是更喜欢实时显示的画面。

12月17日凌晨1时33分,随着刘建刚的口令宣布:“嫦娥五号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大屏幕上出现了嫦娥五号返回舱的实时画面。

画面中,当嫦娥五号返回舱如流星般划过夜空时,李桂良心跳骤然加速。 “兴奋,兴奋极了!” 他告诉记者,“它描绘了‘嫦娥’在太空中的各种姿态,原来是真的,她太美了。”

现场的技术人员和他一样,工作人员再认真、再冷静,也无法保持冷静,甚至有人不自觉地叹了口气。 现场通信调度员马中正此时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因为在整个任务过程中,以及即将进行的搜救活动中,他要保证视频、视频、语音等,需要保证指挥调度能够及时到达降落地点,现场的工作情况也很重要。 可实时反馈至北京飞控大厅。

马中正告诉记者,现场听众听不到通讯调度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在各个岗位中最为密集。 任务一号的观众将获得独家视角。

重返大气层26分钟后,嫦娥五号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四子王旗着陆点。 许多直升机和搜救车上的搜救人员快速行动。 在红外(图像)显示中,它们都倒映在夜色中,追逐着这个“流浪者”归家的身影。

马中正说,内蒙古半夜大雪封路。 北京飞控大厅的科研人员虽然听不到搜救队员的声音,但与他们有着同样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

“找到了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涌现,10分钟,20分钟,最后,“老鹰报告,直升机目测将设备返回降落……”

“找到嫦娥五号返回舱,满载返回!”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大厅沸腾了。 有人拥抱,有人欢呼,有人喜极而泣。 不同的庆祝方式蕴含着相同的心情——嫦娥五号任务成功,中国航天迎来又一个里程碑。

“月土”搬进新家

12月17日晚,嫦娥五号返回器返回诞生地中国航天五院。 五院500余名航天员列队迎接“常武”号凯旋归来和任务试验组队员。

当日20时许,五院广场彩旗飘扬,玉兔灯一盏盏点亮,月光皎洁,红地毯铺就的迎宾通道正式开启。 在代表探月工程16周年的16响礼炮声中,载着嫦娥五号返回器的运输车缓缓驶入五院大门,停在五院科研楼前。由家属检查。 五只“嫦娥”在广场中央翩翩起舞,庆祝嫦娥五号将月球土壤带回祖国。

除了兴奋,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月球土壤”。 带回了多少月球“土特产”,又要去哪里?

当晚,嫦娥五号返回器完成开通及相关处理工作。 五院科技人员成功取出月球样品容器,进行了全面检查。

12月19日上午,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张克俭向中科院院长侯建国移交嫦娥五号样品容器,并交接样品证书的通过,标志着嫦娥五号任务从工程实施阶段正式转入科研阶段。 新的阶段。

之后,嫦娥五号任务的月球样本被送往位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月球样本实验室——这也是我国首个月球样本实验室。 至此,嫦娥五号任务采集的月球样本正式“落户”。

据初步测量,月球样本重约1731克。

探月工程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说,从工程任务来看,带回2公斤月球样品仅设计值,但不能达到2公斤。 该值作为判断任务是否成功的硬指标。 1.7千克样品满足总体项目下发的月球样品要求。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土”似乎还不少。 40多年前,我国接受了美国捐赠的1克月球样本开展研究,并产生了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是该研究的带头人。

12月19日,月球样品接收当天,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穿上正装出席。 他回忆说,当时1克的样本只有一个小黄豆那么大,研究团队用0.5克的一半样本进行研究。 另一半交给北京天文馆保存陈列至今。 但正是这 0.5 克的样品让研究团队发表了 14 篇科学论文。

欧阳自远说,此次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了1700多克样品,并建设了一个专门的月球样品实验室。 国家现已拥有一大批相关科研人才和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设备。 他相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从横向上看,这些“土”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嫦娥五号着陆点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海中的鲁姆克山脉以北地区。 这是人类探测器从未到过的地方。 国家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志浩说,这里的玄武岩比较年轻,富含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大约13亿到20亿年前就有玄武岩存在。 获得这些年轻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将有助于填补科学家在月球火山作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

据他介绍,苏联在70年代进行了3次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但总共只带回了326克月球样本。 这是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所以上升器从月球表面起飞,直接返回地球。 为此,上升器需要携带大量燃料,携带月球样本的能力极为有限。 .

当然,备受瞩目的阿波罗计划带回了更多的“月球土壤”。 庞志浩梳理发现,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通过发射阿波罗11-17号载人飞船,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任务。 6艘飞船全部完成载人登月,成功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共带回约380公斤月球岩石样品。

然而,这些是 40 多年前的研究样本。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采集到的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本返回,也是44年来人类首次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

庞志浩说,此前美国和苏联获得的月球土壤样本研究表明,月球火山活动在35亿年前达到顶峰,随后减弱并停止。 但对月球表面的观测发现,部分区域可能含有距今10亿至20亿年才形成的火山熔岩,与嫦娥五号着陆区的年代相近。 如果嫦娥五号采集的样本能够证实月球在此期间仍然处于活动状态,将改写月球的历史。

目前,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已安全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样品实验室。

探月工程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后续国家天文台将按照任务既定要求和目标进行、谨慎操作、安全启封、科学加工、妥善保存。 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力争早、多、好、大成果,加深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史的科学认识。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8S新商盟 Rights Reserved.
联系YY号:2949821684
邮箱:chenjing919994@sohu.com
备案号:浙ICP备2023016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