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教育部发布2023高考预警信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6-05 百科 100 作者:admin

扫码可以: 1.手机浏览 2.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概括:

光明网讯 2023年高考在即。 在广大考生最后冲刺之际,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虚假考试信息,售卖制造焦虑情绪,甚至进行诈骗,诱导考生作弊,严重扰乱考试秩序的考试录取。 对此,教育部4日发布2023年

文字摘要:

光明网讯 2023年高考在即。 在广大考生最后冲刺之际,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虚假考试信息,售卖制造焦虑情绪,甚至进行诈骗,诱导考生作弊,严重扰乱考试秩序的考试录取。 对此,教育部4日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 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诚实参加考试。

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是什么?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光明网讯(记者龚慈)2023年高考在即。 在广大考生进行最后冲刺的时候,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虚假考试信息,售卖制造焦虑情绪,甚至进行诈骗,诱导考生作弊。 扰乱考试录取秩序。 对此,教育部4日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 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诚实参加考试。

组织高考作弊,却难逃法网。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文某(另办)讨论组织考试作弊。 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枪手”做试题。 . 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将试卷拍照后递给“炮手”,“炮手”将答案交给抄袭考生。 参与者和组织者都很快被逮捕。 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教育部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考试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打击。 提醒考生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后悔终生。

“李鬼”永远不会变成“李逵”,自己试法是行不通的

【案例】2020年某省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统考期间,两名骗子找大学生代考,被警方抓获。 组织考试作弊的两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 大学生犯代考罪,判处有期徒刑5个月,缓刑1年。

教育部提醒:近年来,一些新技术逐渐运用到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中,严防考试等作弊行为。 考试虽然宝贵,诚信的代价更高,但切勿轻信不法分子的诱惑,以免上当受骗,切勿代考或让他人代考。

逃避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途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某考生避开高考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 对违规考生,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教育部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打击高考手机作弊专项行动,让手机“不能带进来”、“不能用”、“不能带”晕倒”。 高考期间,全国各地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中为梦想拼搏。 考试结束后,还将对考场录像进行集中审查,确定每位考生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 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

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和“陷阱”

考题专家授课、强化包、某同学考上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类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 从公办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广告违法典型案例来看,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宣传、一概而论、哄抬物价行为。 虚构教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过度夸大和宣传教育培训效果,以学生和受益人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成为培训机构诈骗惯用的伎俩。

教育部提醒:高考真题属于国家绝密材料,其储运管理措施极其严格。 各类培训机构都不可能保证考生“通过”,更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可能花钱买文凭。 考生切勿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占帖”是吸睛的噱头,涉及考试的“恶作剧”是碰不得的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后,有网友晒出部分试卷图片,疑似泄露试题。 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其恶意编辑“占坑帖”。 考试前,他在相关平台发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帖子占位,然后在考试后用试卷内容替换了原来的内容。 另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是“考前赌试题”,也是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

教育部提醒: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考试纪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 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发布“占有帖”,编造可在考前获得试题或“真题”信息,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涉嫌构成诈骗罪。 考生不要为了娱乐他人而“糊弄”自己。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8S新商盟 Rights Reserved.
联系YY号:2949821684
邮箱:chenjing919994@sohu.com
备案号:浙ICP备2023016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