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幼小衔接项目是什么(什么叫做幼小衔接)

2022-12-31 百科 107 作者:admin

妞妞爸爸:“我家孩子暑假过后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幼儿园很多孩子都在过渡班。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但又担心孩子上课后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落后于其他同学。进入小学。 最后,我们在暑假把她报到了中小学过渡班,让她提前学习了一年级的课程。 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很多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都有和妞妞家长一样的做法和疑惑。 妞妞的案例说明了大多数家长在联系孩子时的做法:

两个典型的错误

衔接内容的片面性 许多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只强调课程知识的衔接。 他们认为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是让孩子多学汉字,多做算术题,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从小学过渡到小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反而会给孩子增加很多负担。 同时,也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心理适应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联系。

惊喜搭桥时间 有些家长在孩子即将入学的上半年或开学前的暑假开始做搭桥的搭桥工作。 孩子在入学前的最后阶段进行强化训练,比如让孩子参加小学和中学之间的过渡班。 适时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忽视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积累,突击式连接不仅教育效果差,还会造成孩子的压力感和不适感。

作为教育衔接中的第一环节,幼儿与小学的衔接关系到孩子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怎样才能走出童年升小学的误区,正确地将孩子与小学联系起来? 家长首先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需要对幼儿进行过渡?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有什么区别?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角色期望等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造成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距,所以有必要衔接。

那么,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德国哈克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过渡期儿童的行为:

六大故障

1个

主要关系人的毛病 孩子上小学后,就必须离开扮演“第二妈妈”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老师,去到接受严格要求和高学习期望的小学老师。 小学教师在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将发生变化。 逐渐减少,孩子的心理和生活支持就失去了,这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2个

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分学科和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自由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 课堂时间的延长、知识深度的深化和游戏化程度的下降,对孩子的行为、心理和学习都提出了改变和适应的要求。

3个

断层线

通常在幼儿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将不再得到满足或重视。 孩子上小学后,要遵守校规。 不再像幼儿园的随意、自由,可能会让孩子受到束缚和限制。 感觉。

4个

社会结构的缺陷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脱离了幼儿园的同龄人,进入了一个新的人际圈子。 他们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得到班级的认可。

5个

期望电平故障

家长和老师都会对已经上学的孩子寄予新的期望和压力。 学业要求提高了,孩子玩耍玩耍的时间减少了。 孩子需要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

6个

学习环境的缺陷

幼儿园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变为分科、作业、教师管控的学习环境。 儿童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障碍的状态。

哈克教授的六种断层关系总结了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面临的变化,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有效连接的起点。 家长要从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考虑孩子的发展特点,全方位联系孩子,衔接老少之间的差距。

“那么,如何正确衔接孩子上小学呢?”

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能自理的孩子适应能力更强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从小到大过渡期的基本内容。 实践表明,在小学阶段,能较快适应小学生活、学习成绩优异的,往往是自理能力强的学生。 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也能更好地独立学习和处理问题。 进入学校后,他们在生活中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降低,能够更快地接受和适应关系人(老师)角色的转变。

父母要坚持一个原则——“孩子能做的,应该做的,孩子自己做”。 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发展。 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自己做事,比如穿衣系鞋带、洗衣打扫卫生、铺床叠被、整理文具、开关门窗、扫地擦桌子、放碗筷等。生活技能是孩子在入学前应该做的。 另外,家长要让孩子尝试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生活空间的安排(房间、书桌等)、时间的规划(学习和游戏活动的顺序和时长等),以及尊重孩子的合理安排。

储备知识不如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提前掌握一定的小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入学时的自信心和优越感。 它可能会让孩子在初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会带来很好的学习成绩。 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因为提前熟悉课程知识而产生上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学习行为。 针对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学习素质远比掌握知识重要。

对于即将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长。 只有让孩子爱上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家长应在前期通过阅读、游戏、动手实践等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提问和探索的品质,从而形成孩子的学习兴趣。 此外,专注力、规范写作、自觉预习、完成作业等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孩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业期望的核心内容。

规则是社会适应的基础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证。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从童年过渡到童年的社会性,也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

规则的培养要从幼儿做起。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比如在学校和课堂上应该遵守的规则,在家里应该遵守的规则,与人相处时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及遵守的规则。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选择合适的小罚方式,让孩子对一些规则有清晰的认识。 从外部规范入手,逐渐形成孩子的自律意识,让孩子学会自制。

孩子也有关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孩子早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状况,将深刻影响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自尊,乃至幸福的生活。

2-6岁是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作为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抓住时机,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交往氛围,进行亲子互动和沟通;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结识不同的朋友,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让孩子在集体游戏或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化解矛盾。 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快速融入新的伙伴群体,适应新的班级生活。

融合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次性的

冰冻三尺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与幼儿之间的联系不是进入小学就开始了,而是融入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 孩子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些能力和素质是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培养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训练,只在最后一刻进行强化训练,孩子的身心压力会骤然增加,难以适应。 不仅教育效果差,还会使孩子对以后的学习感到恐惧和尴尬。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和适应是家长的最终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是不变的原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8S新商盟 Rights Reserved.
联系YY号:2949821684
邮箱:chenjing919994@sohu.com
备案号:浙ICP备2023016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