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巴东为什么叫巴东(巴东县属于哪个市)

2022-07-15 百科 729 作者:admin

下图中黑色虚线为当代恩施州的行政区划。

秦灭楚后,今天的恩施州开始纳入国家行政区划。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境内都没有县级行署,一直持续到三国时期。

西晋(265-317)

上图为公元281年的西晋。此时恩施州有两个县,均隶属于建平县。

位于武东的沙县属于建平县,是恩施市行政体制的发祥地。北周时曾为石州、清江县城。隋皇开五年(585)改名清江县,元二十二年并入石州。

西晋元年(公元265年)建始县是今天建始县行政制度的起源。县名意为“立县之始”,沿用至今。

隋代

上图是公元612年的隋朝,此时的恩施郡有四个县,分别属于巴东县和清江县。

开县位于北周,原名五飞县,隋代改为开县。县城位于今恩施市北部。唐临德元年(664年)清江县废,不再延续。

南朝梁朝设巴东县,北周改为乐乡县,隋皇开十八年(598年)改为巴东县,是现在行政区划的由来。巴东县制度。此时县城在长江北岸,北宋时迁此址,沿用至今。

唐代

上图为公元741年的唐朝,此时的恩施郡下辖三县,分别属于石州和贵州。

周市是今天恩施州行政制度的发源地。始建于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后废止。唐代恢复的就是上图中的行政区划。

上面的清江县由汀州改,设在北州,不是石州。

北宋

上图为公元1111年的北宋。

北宋时的石州属于川夏四道之一的奎州路,是今天四川省的前身。北宋至明初,石州属今川渝行政机关管辖。

元朝

上图为公元1330年的元朝。此时,恩施北部的行政区划变化不大,而在南部,汴西河沿岸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征兵部门——土司署。

边东诏司,始建于元朝,隶属四川省,位于今宣恩县境内。边境洞窟司管辖着十多个酋长组织,我无需赘述。正元二年(1342年)改为市南路宣传部,明代属石州卫管辖。

明天

上图为公元1582年的明朝。

明初,以市南路为首的石州诸侯投降明朝。结果,几年后,一些土司造反攻破了石州城,周至、同治、同治等官员都被杀了。

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石州卫,辖十余名土司。石周卫是具有明代特色的卫生机构制度,隶属于军政制度。

清朝

上图为公元1820年的清朝。此时,恩施州共有七县,分别属于宜昌州和市南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鹤峰府改为荣美土司,为现行鹤峰县行政制度的前身。荣美土司可以追溯到元至正十一年(1351)。和丰府即三州,与今天相似的县级市。

来凤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为分土司,是现行来凤县行政体制的前身。吐司的分布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咸丰县,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今咸丰县行政制度的前身。县名“咸丰年”一直沿用至今。

利川县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现行利川市行政体制的前身。这个县今天还是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

宣恩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为市南土司,为今日宣恩县行政制度的前身。宣恩县可以说是由元代延边溪洞招师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今。

由上可知,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朝完成了该地区的土改和归江。

民国元年

上图为1914年民国初期。此时恩施州共有八县,均属经南路管辖。

靖南路位于东湖县(今宜昌市),1921年撤出。

楚建国

上图为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49年解放后,设恩施专区,专员公署设在恩施县(今市),同今天管辖。 1970年改为恩施地区,1983年改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当代

1993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逐渐成为今天的行政区划。

看看恩施州的行政区划历史。恩施市的行政体制历史悠久,从三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没有改变的名字,是建始县的名字。地级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中间偶尔中断,但基本上一直向下。

县级行政体制分布形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恩施行政区划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

最后,我们来谈谈巴东县。从以上系列地图可以看出,巴东县长期与世隔绝,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更接近宜昌市。几十年前,它被安置在现在的恩施州。

不知道当时决策者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大家是否满意。毕竟,长期存在的行政区划还是有道理的。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知道。告诉我。

作者整理了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浙江的行政区划史,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8S新商盟 Rights Reserved.
联系YY号:2949821684
邮箱:chenjing919994@sohu.com
备案号:浙ICP备2023016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