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

2023-05-10 百科 127 作者:admin

至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常说,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极致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有人觉得“我的糖太好吃了,一定要让你尝尝”,但别人不喜欢怎么办? 有些国家认为自己的政治制度很好,所以认为其他国家也应该像他们一样。 也有一些国家追求“君子和而不同”——我不想教你我需要和喜欢的东西,如果我能做到而不强加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我内心的自我,关于对善和智慧的更高追求。

做人也是一样。 最有魅力的人,我们最喜欢的人,不是对我们最好的人,而是不要求我们像他一样,甚至不想像他那样的人。

反之,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 不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 不要求别人理解自己,也是一种善意。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愿任何东西强加于人。” 子贡曰:“礼莫能及。”

子贡是孔子非常重要的学生。 政治上有能力,通过一些策略和安排,多年来确保了鲁国的国家安全; 在经济上,他非常强大。 作为一代儒商,孔子晚年的衣食,很可能都是子贡安排的。 但即使子贡这样做了,孔子对他的期望还是更高的。

一日,子贡对老师说:“我不喜欢别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我,我尽量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这样可以吗?” 老师热情地说:“慈,你的提议很好,你的见识也很好,只是你还做不到。”

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不仅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 孔子这样表达了一种非常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当他觉得自己无法实现时的清醒认识。

02 幸福就是有目标,有路,有行走

以理想化的方式生活和做事,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会产生一种新的自我。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方向,我们知道我们只能朝着这件事的方向前进。 所以,你有目标,有路,在走,你就已经很幸福了。

儒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精神——它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理想的国家,这个理想的国家是君子创造的,但同时,儒家也知道这个理想的国家永远在彼岸。

对人的各种习惯和性情的洞察,也让儒家懂得“行则行”,只要你在路上,只要你在做。 所以当子贡和孔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喝茶讨论人生理想时,师徒二人像父子一样谈论事物的发展方向,明知自己做不到的追求,但他们仍然不得不努力工作。

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儒家是有方向的,它会一直走在这条路上。 即使达不到,也不后悔,也不怨恨,因为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目的。

这句话出来的背后,是不是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着隐秘的期待?

以前只有贵族才能吃饱,不愁生存。 因此,他们可以将大量时间花在精神追求上,锻造美好和理想,构建自己应该如何生活的范式。 一般来说,政治家和思想家设定了社会的道德方向。

然而,今天,一种新的格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塑造人们理想生活方式的角色从政客让给了商人。 因为只有商人才能通过流通、生产和销售商品,以及利用广告和营销预算,将商品与一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像卖法器或道具一样把商品包装起来,夹杂着卖给人们的价值,进而成为人们的价值观。

所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更多是商人确立的。 商人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有道德的商人只会对别人做他想做的事。 我非常喜欢这个产品,因为它是我发自内心开发的。 我希望你也喜欢它。 这是商人职业本身的局限性。

作为生活在商人主导的价值世界中的普通你我,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于古人价值观的低阶时代 ,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是“对别人做你想做的事”。

于是,子贡对他的老师说:“我不希望别人把他的价值观强加于我,我也不希望我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那很好,但是亲爱的,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我们只能努力了。

03 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自贡为孔子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孔子死后,弟子们都在心里念了三年,念师三年。 只有子贡帮孔子选墓,守在墓前三年。

南先生在《论语》中说,其他弟子选择的墓葬也很好。 相传是后来安葬汉高祖刘邦的地方。 太神奇了。 但是要知道自贡当年是否认这个地方的。 子贡心想,我师父孔子不就是个普通的皇帝吗? 后来,自贡为孔子选址,就是今天的曲阜。 此墓千载威武,使孔子为万生之师。

儒家有很多学术专长,埋人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之一,比如埋什么、埋在哪里、埋谁、什么时候埋、为什么埋),这五个“W”充满了学问。

自贡为恩师选择的墓地还是挺神奇的(当然这是后人的谣言,南先生在《论语》中用亦真亦假的语气和我们分享了这些故事),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再推演到孔子和子贡谈话的时空,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就是说,如果你知道子贡后来为师父做了什么,再推演到对话的当下,你会觉得当下在某种程度上是未来的因,也是未来的果。

我们都经常听到这句话——心过去得不到,心现在得不到,心以后得不到。 似乎现在是未来的因,未来是现在的果。 但是在另一个世界观体系中,你怎么知道未来不是现在的原因呢?

读《论语》时,萧梁还有一个想法——人过了三十,心智模式会发生很重要的变化。 而四十岁以后,他会寻找比自己年轻,将来有大作为的年轻人,和他们一起成长。

孔子的一切成就,一方面来自于他自身的伟大,另一方面,他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便以后将他的思想传承下去。

有人说:“女人最好的能力,就是重生为好妈妈,有个好爸爸,爸爸可以帮她找个好老公,然后她用爸爸和老公的模式来培养儿子……”这就是整个生命。” “出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其实,它的背后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是一种人生大计。

如果我们能让自己越来越大方,尽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做不到,也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尽可能地,这样的人很可能会有很大的成就。

让自己成为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是你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注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8S新商盟 Rights Reserved.
联系YY号:2949821684
邮箱:chenjing919994@sohu.com
备案号:浙ICP备2023016511号-1